关于诺贝尔文学奖,你不知道的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 T大
为什么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布能在全球引发普遍的关注?
首先,诺贝尔奖坚持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其次,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布,迄今已经走过100多年,靠时间积淀了其声望。
再次,由瑞典人举办的诺贝尔奖代表着西方的话语势力,而西方文化至今仍然主导着全球的话语权。
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评出的?
首先,在每年9月瑞典文学院会将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的提名的个人。提名人要在次年2月1号前递交提名信及相关资料。
之后,评奖委员会正式开始评选工作:首先,清理不够资格的提名信,将提名归为200人左右的“长名单”。接下来进行初选,剔除没有足够文学价值的作品,4月份正式提交一份15到20人“复选名单”。复选后,评委会会在5月底提出一份5人的“决选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
进入暑期,决选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5名候选人的作品,并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9月中旬复会,进行讨论、评议和表决。
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公布一般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最迟不超过10月15号。授奖大典将于12月10号的“诺贝尔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获奖者都会得到什么奖励?
在12月的“诺贝尔颁奖周”里,各个奖项的获奖者们将会赴斯德哥尔摩领取属于他们的荣誉。得主们会坐上被安排好的豪华轿车抵达举办颁奖典礼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瑞典国王会颁给每位获奖者一份获奖证书、一个奖章和一张8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支票。
为什么今年颁了两位?
由于瑞典文学院前院士、诺贝尔文学奖前评委弗罗斯滕松与丈夫让-克洛德·阿尔诺二人的一连串丑闻,引发多名院士先后辞职抗议,导致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停颁。
2018年5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将该奖会延迟到2019年,一并选拔出2018年与2019年的两位得主。
自从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设立以来,曾有7次停颁该奖,分别是1914、1918、1935、1940以及1941到1943年。该奖历史上曾有六次被推迟到第二年颁发,每一次都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认为该年度被提名的作家没有达到诺贝尔遗嘱中订立的标准。
2019年虽然会同时宣布两位获奖者,但他们并不是“分享”桂冠。不过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是出现过两位作家分享的情况的,分别是:
1904年:法国作家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西班牙作家何塞·埃切加赖
1917年:丹麦作家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丹麦作家亨利克·蓬托皮丹
1966年:以色列作家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内莉·萨克斯
1974年:瑞典作家埃温特·约翰逊&瑞典作家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次数最多的作家是谁?
没有人知道。
因为诺奖提名名单,有“50年不公开”的规定:委员会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说,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目前诺贝尔奖官网所公布的提名名单更新到了1969年,这意味着想要知道“截止到2019年入围提名次数最多的作家”,我们要等到2069年才能得到确认。
有没有作家被授予过多次诺贝尔文学奖?
没有。所以诺贝尔文学奖常常会被看作“终身成就奖”。
每年乐此不疲讨论的“热门候选人”是怎么回事?
Ladbrokes
所谓“热门候选人”只不过是博彩公司搞出来的赔率游戏而已——或者直接称为赌局也可以。
不过2019年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以往8月左右就会放出赔率榜的博彩公司Ladbrokes、Betsson、Paf今年没有参与“赌局”。因为在2018年爆发的丑闻中,针对阿尔诺的众多指控里,除性骚扰之外,还有一项是“七次提前将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单泄漏给了博彩公司”。所以博彩公司这一次的缺席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再猜,猜错了还好说,万一猜对了,那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了。
不过Unibet还是在9月底放出了今年唯一一份赔率榜,大概是因为它们的赔率从来就没靠谱过——2013年的得主爱丽丝·门罗最终也没进入前十,2014、2016、2017年的得主莫迪亚诺、鲍勃·迪伦和石黑一雄则干脆在榜单上找不到,所以自然不怕“惹得一身骚”。
有没有人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去世?
瑞典诗人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瑞典诗人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他生前曾多次被提名获奖,最后终于在去世当年如愿以偿。
1974年之后,诺贝尔基金会规定,原则上不能颁给已经去世的人。
有人拒绝过诺贝尔文学奖吗?
有。
1958年,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表彰他“对现代抒情诗歌以及俄罗斯小说伟大传统做出的杰出贡献”。然而,没几天,苏联的《文学报》、《真理报》先后发表《国际反动势力的挑战》、《围绕一部文学毒草的反革命叫嚣》,将其代表作《日瓦格医生》定性为“对社会主义的诬蔑”,帕斯捷尔纳克也因此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为此,他不得不妥协,发电报给瑞典文学院,同时也给当时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写信,表示“本人拒绝诺贝尔奖,请不要剥夺本人的苏联国籍”。
1964年,当萨特得知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并有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当即致信评委会,表示将拒绝该奖项。他在信中表示:“我的拒绝并非是一个仓促的行动,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但评委会还是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郑重地授予了萨特,理由是:为了他那富于观念、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这些著作已经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得知自己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后,耶利内克并没有表现得十分激动。相反,她向公众宣布自己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该项大奖。她罗列了两条理由:第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第二,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
今年文学奖的获奖者是哪路高人?
2018年的获奖者是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1985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后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代表作品有《镜子里的城市》、《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诺贝尔奖给她的授奖词为:“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
2019年的获奖者是奥地利男作家彼得·汉德克。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骂观众》、《伯琳苍穹下》等。诺贝尔奖给他的授奖词为:“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这次的文学奖获奖者都是“幺蛾子”
从彼得·汉德克卓越的艺术成就来看,他的获奖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从他和西方官方相对立的政治立场来看,代表官方话语的瑞典文学院能将该奖颁布给他,又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
2006年,汉德克出席前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并发表讲话,这使得他与西方主流民意的对峙达到了顶点,他的戏剧在法国遭到禁演,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市本已宣布授予他海涅奖,却遭政治人士围攻,汉德克被迫弃奖。
除此之外,彼得·汉德克还以毒舌著称。早在1964年,著名德国作家团体“四七社”成员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开会,时年23岁的彼得·汉德克飞越大西洋,不请自来出现在会场,破口大骂当时的德语文学墨守成规、语言软弱无能,在场的文学前辈目瞪口呆。
彼得·汉德克曾把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死之疾病》搬上银幕,文采斐然的玛格丽特被世人奉为女神,汉德克却吐槽她:”我见过她3面,时不时就会约一起吃饭,甚至半夜打电话,不过80岁的她已经没什么女人味了。“
在2016年,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奖时,他直接批判诺贝尔奖:““这是个巨大的错误!鲍勃迪伦确实很伟大,但他的歌词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诺奖评委的这个决定是在反对阅读,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但这个曾经炮轰诺贝尔奖的人,竟然得奖了。
作为戏剧界的“老炮儿”,彼得·汉德克的桀骜个性经常遭到舆论的批评,而他本人却表示:“我是孤独的,而当人孤独地活着时,总会有某种倾向,觉得自己是个罪犯,活着觉得自己是个伟人。两种倾向都是危险。我既不是罪人也不是英雄,我是第三种人。”
在他获奖的消息公布之后,包括萨尔曼·拉什迪、哈瑞·昆祖鲁、斯拉沃热·齐泽克在内的众多西方作家、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愤怒,认为将这一殊荣授予一个“否认种族灭绝的人”为“可耻之举”,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另一位获奖的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虽然其作品多表现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但她的小说包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感,表达着对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质疑,这和代表波兰主流的右翼势力的理念相悖,使得她经常陷入争议的漩涡之中。由她的剧本改编而成的电影《糜骨之壤》被波兰媒体指责为“生态恐怖主义的反基督教作品”。她的《雅各布之书》的出版甚至招致了可怕的死亡威胁和大量的网络暴力。在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几天,波兰的文化部长还在推特上吹嘘自己从未看过托卡尔丘克的书。
除了小说创作,托卡尔丘克还多次公开批判波兰的右翼势力,她曾因为公开揭露波兰曾经在历史上犯下过可怕的殖民罪行,导致出版商不得不增派保镖对她进行保护。
对于自己的作品,托卡尔丘克直言不讳自己创作的《飞行》等小说和政治息息相关,她表示“所有的内容都和政治有关……并且,在旅途中,我是一名女性,独自旅行的女性。我所关注的,我的感受等一切都离不开政治。”
托卡尔丘克之前还有哪些女作家得过诺奖?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被批评为欧洲白人男性精英奖,迄今为止的116位获奖者中,只有15位为女性。她们是:
1926年,格拉齐亚·黛莱达(意大利)
1928年,西格里德·温塞特挪威(挪威)
1938年,赛珍珠(美国)
1945年,列拉·米斯特拉尔(智利)
1966年,奈莉·萨克斯(瑞典)
1991年,内丁·戈迪默(南非)
1993年,托尼·莫里森(美国)
1996年,辛波丝卡(波兰)
2004年,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奥地利)
2007年,多丽丝·莱辛(英国)
2009年,赫塔·缪勒(罗马尼亚)
2013年,爱丽丝·门罗(加拿大)
2015年,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
2018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
有没有不是作家的文学奖得主?
1953年,英国政治家丘吉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这样说道:“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个奖项以荣誉。” 这一耐人寻味的颁奖词, 似乎颇有先见地回应了之后人们对“政治入侵文学”的非议。
2016年,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颁奖词说:“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优秀作品会因语言翻译问题在评选中吃亏吗?
有人或许认为“入围诺奖的作品都须有瑞典语译本”,于是这就为许多语种的作品跨出国门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其实,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一批能讲13种语言的院士评判颁布的,但是遇到不会说的语言,他们还是得去找个翻译。
不可忽略的是,文学终归有不可翻译的部分。虽然蕴含在内容里的观念、情感等可以跨越民族、文化被人接受理解,然而语汇、文法、结构,如果没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便会有晦涩难懂之感。翻译中文化价值的丢失,是文学作品走出国门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以往获奖群体中,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作家占了一大半;罗曼语族与日耳曼语族共同构成的西欧语言,在获奖者中占了压倒性优势。这些语族主要包括德、法、英、意、西等,以及丹麦语、冰岛语、挪威语等北欧语言。而这些语言与诺奖颁奖单位使用的瑞典语无疑最为相似,因此,文学奖获奖者主要集中在与瑞典语言、文化更为相近的欧洲绝非偶然。
当然,语言文化只是文学作品的一个因素,西欧语言之外的获奖者也不占少数。然而不得不说语言属于结构性障碍,这就导致辞藻华丽的文字相对难以当选,结构精巧、内容新奇、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有机会,比如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高行健《灵山》以及莫言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