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隆基:罗马帝国的毁灭并非文明的没落、野蛮的胜利

2017-12-07 17:00 凤凰文化综合
  • T大

以《新世界史2》的出版为契机,孙隆基先生在上师大以“罗马帝国晚期的多瑙集团”为题,展开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演讲。

孙隆基

孙隆基指出,自3世纪上叶开始,多瑙河防线益行重要,该边防成为帝室与柱国大将军的诞生地,他仿照陈寅恪隋唐史研究中提出的“关陇集团”,提出了“多瑙集团”的概念。其下君士坦丁一系在稳定中兴大局上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也韧始了“弗拉维乌斯”这个名徽的历史生命,这种皇帝与“高干”共享私名的集团认同替罗马帝业在东部又享祚千余年奠下基础。

随着塞维鲁王朝的皇帝卡拉卡拉在212年的一纸诏书,所有罗马的自由人成年男子统统变成公民,罗马的武装部队多从边境地带的“蛮夷”中招募。因边疆的戎狄化,故罗马晚期的中枢已不辨罗马人或戎狄,只辨我方与对方。因此诸如“日耳曼人攻灭罗马乃上古与中古的分水岭”,或者“古代世界的毁灭是文明的没落、野蛮的胜利”的说法已经过时。此偏见的根由可上溯至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贬抑,对与罗马最后命运休戚与共的哥特人是很大的诬蔑,将他们变成了野蛮的同义词,如文艺复兴时代称“黑暗时代”的建筑为“哥特式”。 

孙隆基/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2017年8月

以下为孙隆基先生订正后的实录,配图来自现场放映的ppt:

早安!我很高兴、荣幸能够在上海师范大学讲演我的《新世界史》第2卷里的一个题目,就是该卷第21章“未能走出古代世界的哥特人”的一节,它修正了传统的吉朋(EdwardGibbon)和布莱(J.B. Bury)的说法,谓古代世界的毁灭是文明的没落、野蛮的胜利,这个讲法其实落伍了。我的命题是哥特人未能走出古代世界,正是他们把罗马帝国撑到最后,以至于同归于尽。西罗马的寿命没那么长,拖到476还是靠一些所谓“蛮族”出身的柱国大将军和他们的部队,甚至有几位皇帝都有“蛮族”血统。这个问题有点模糊了,因为到底敌人在边疆的另一边还是这一边?其实两边都是同类人,一方是中央,另一方是罗马的敌人,我特别聚焦于罗马帝国晚期的多瑙边防的哥特战线上。

罗马帝国的生命可归结为几个阶段:

起源

罗马起源于一个城邦,在这幅地图上就这么一点。

拉丁平原期

第二幅地图中的一小片是它的“拉丁平原期”(该平原在拉丁文中是Latium、今日意大利的Lazio大区)。

阿平宁期

第三幅地图显示罗马成长的“阿平宁期”,它大致上统一了意大利半岛,虽然半岛甚至拉丁平原内的“盟邦”仍周期性地闹独立。

第勒尼安期

阿平宁时期后面的叫做“第勒尼安期”,因为罗马将第勒尼安海变成了它的内海,乃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击败了迦太基的结果;罗马并吞了西西里、萨丁岛与科西嘉岛,等于意大利西岸面对的海域完全可以掌控了。

西地中海期

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再败迦太基,掌控了西地中海,这该是第五期“西地中海期”。

全地中海期

下面这幅地图列了三个年分:公元前44、公元后14年以及117年,分别是恺撒、奥古斯都以及图拉真去世的年份,代表罗马的“全地中海期”。

最大版图

116年,图拉真去世前一年,罗马帝国已撑到最大版图,在10年前它已并吞了达契亚(Dacia),大致上相当于今天的罗马尼亚,116年则攻占了安息帝国的疆土两河流域,图拉真皇帝亲自抵达了波斯湾口。罗马可谓臻于极盛。

多瑙期

待至罗马帝国萎缩,就萎缩成最后的阶段,我称之为“多瑙期”,但是你会说东罗马不仅只有多瑙河之南的巴尔干这块儿,东边还有安纳托利亚(Anatolia)、叙利亚,列凡特(Levant)、埃及。这些统统丢掉后至少还剩下两个半岛,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今小亚细亚),为什么简化为“多瑙期”呢?因为帝都君士坦丁堡在它的南边,首都是比较接近这个边防线。罗马末期的帝王将相都出在这个地区,我下面就论证他们如何出在这个地区?

公元106年帝国的多瑙边防

这幅地图是公元106年帝国的多瑙边防。

达契亚省

就在这一年图拉真皇帝在多瑙河北岸灭掉一个王国,就是达契亚,置了一个达契亚省,这个省的形状是往北凸出,后来北边所谓“野蛮民族”(我较喜欢用“新兴民族”一词)南侵,这块地方就守不住了,到了“三世纪的危机”时代就弃守。

突破多瑙边防

167-168年,马尔可曼尼人和夸狄人突破多瑙边防,罗马至173-174年才绥靖。此图显示他们南掠至亚得里亚海岸。

奥理略

罗马的全盛期—该帝国的黄金时期—叫“五贤君时代”,最后一位叫奥理略,他为了抵御入侵的马尔可曼和夸狄族群,亲自镇守多瑙河边防的卡尔农屯(Carnuntum)达三年之久,可谓黄金时代将逝的预警。有关这一段有部电影:1964年的《罗马帝国的灭亡》,就从奥理略在卡尔农屯起讲。

卡尔农屯

地图右下角显示卡尔农屯,其北边是马尔可曼和夸狄族群,他们背后,更北的地方是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后来这些靠北的族群都住西迁徙了。多瑙河北、莱茵河东这一整块儿图中统称“日尔曼尼亚”,其实它包含东日尔曼、西日耳曼,甚至可能有中日耳曼。今天的西欧人,除了罗曼语支的法国、意大利和伊利比亚诸国(西葡)之外,英国和德国都是西日尔曼,北欧三国家是北日尔曼,东日尔曼就像我刚才所讲的,和罗马帝国同归于尽了,没有走出古代世界,我们现在就要讲这段。这段历史,到后来是敌我难分的,不能用文明的末落、野蛮的胜利去解释。

卡尔农屯的模型

此图乃卡尔农屯的模型,你看卡尔农屯在这里,这个罗马省叫潘诺尼亚,和今天的匈牙利大部分重叠,它的西北是诺里孔姆(Noricum),就是今天的奥地利。我加的红框中的卡尔农屯就在多瑙河南岸。

卡尔农屯与锡尔米翁

五贤君之世终结后,罗马呈现乱象,乱了二十年。然后潘诺尼亚省的督军(dux)塞维鲁(SeptimiusSeverus)在同一个地点卡尔农屯被他的军团紫袍加身,于193年起兵平定天下,建立了一个塞维鲁皇朝,乃“三世纪的危机”来临前最后一个稳定的皇朝。

锡尔米翁

说多瑙边防就必须特别点出两个重镇,一个是卡尔农屯,另一为锡尔米翁(Sirmium)。锡尔米翁是下潘诺尼亚省的首府,刚才说的卡尔农屯乃上潘诺尼亚省的首府。到后来锡尔米翁在戴克理先四帝分治时代成为帝国四大首都之一,在君士坦丁时代则成为四大行台之一的“伊里利孔姆”的首府。帝国中后期有10位罗马皇帝诞生在锡尔米翁或其邻近地区,包括与哥特人作战阵亡的狄锡乌斯,以及终结“三世纪危机”的中兴之主奥勒良。最后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的狄奥多西虽不生于此,却在此称帝,他是最后一位治理统一罗马帝国的皇上,死后分为东西两罗马了。还有长驻卡尔农屯的奥理略(即五贤君之末)可能在锡尔米翁写作他的哲学著作《沉思录》一部分。

边防省份

这地图上几个我打上的中文字,就是多瑙地区的边防省份:上潘诺尼亚、下潘诺尼亚、达契亚、色雷斯、达尔马提亚、上穆细亚、下穆细亚。下面这一张突出潘诺尼亚省,而且它在不同时代划分的不一样,在公元一世纪只有一个潘诺尼亚,后来分成两个、四个。然后是穆细亚省、达尔马提亚,就是意大利东海岸的对岸,色雷斯变成省份后称作Thracia,但我还是用其较熟悉的地域之名Thrace翻译成“色雷斯”,后来的帝都君士坦丁堡就在这区。

东西两个大敌

现在轮到谈论罗马帝国的“三世纪的危机”(235-284),这个怎么爆发的呢?主要受困于两个方面的大敌,一个在北方,从今天苏格兰一地的皮克特人,到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夸狄人、西哥特人、东哥特人分头南略。东疆的大敌则是萨珊波斯帝国,一般的历史学家会注重波斯的因素,因为它和罗马几可等量齐观对吧?

萨珊帝国

强大的萨珊帝国什么时候兴起的?224年,乃“三世纪的危机”的导火线之一,萨珊取代了松散的安息帝国(即第二波斯帝国),它比较中央集权,并一度攻陷罗马的地中海省份,这是后来七世纪上半期的事了,与本时期无关,这里不过顺带一提。260年,萨珊击败并俘虏了罗马皇帝瓦勒良,是帝国分裂为三的导火线,史家以此为重要分水岭。当然,罗马军团被俘虏了,有一说他们被迁移到中国的边疆,中国西部出现罗马军团乃电影《天将雄师》的灵感。

罗马的“三国”

因此,我在第2卷第19章里论古代帝国的毁灭,说中国有三国时代,罗马也有三国时代,不过为期较短,不如中国的三国时代。罗马裂分成哪些区块呢?西边的叫做高卢帝国,东边的叫做帕密拉帝国,图上的中央那一大块我称之为“中间帝国”而不称“中央”,因为我将三者平等看待,它们其实是国防分工。中央在罗马无法兼顾到东和西,当时没有电子甚至电波通讯,即使用快马报急,边疆如果有什么变动,十天半月才传到罗马,一切都完了。即使意大利半岛居中,罗马城亦非理想的首都,罗马中央一度将首都迁到米兰,比较靠近阿尔卑斯山,对北疆反应稍微改善,对付东疆则根本不灵,故以后有迁都君士坦丁堡之举。罗马的三国时代的国防分工同时也是搞分裂。西边有日尔曼人的入侵,中央反应不灵,西部的军团遂拥立自己的元帅当皇帝。东边的帕密拉帝国是一个阿拉伯家族建立的,它发挥了防堵萨珊帝国的功能,因此也是国防分工。但这是分裂主义,不是相互协商的。后来有四帝并立制度,还有君士坦丁的四个大行台,最后则演变成东西两个罗马,但那是制度化,不是搞分裂。

哥特人入侵路径

我说罗马的心腹之患其实是哥特人,他们从236年开始闯入巴尔干、黑海与爱琴海地区,其中一路从黑海南下、乘舟闯入爱琴海甚至抵达塞浦路斯岛。这幅浮雕显示的是多瑙下游边防的守望塔和烽火台,多瑙河下游应该是穆细亚。251年,皇帝狄锡乌斯在拦截哥特越境劫掠者作战中阵亡,但他的阵亡不如和萨珊人战败被俘的瓦勒良为人所知晓。第二位与哥特人作战死亡的皇帝华伦斯也比他有名,因为阵亡于具里程碑意义的阿德里安堡战役(376),这是后话,此处顺带一提。

“日耳曼尼亚”的化外之民突破多瑙河与莱茵河防线

现在回到“三世纪的危机”,这幅地图上的“GERMANIA”,颇为笼统,不分东日尔曼人和西日尔曼人,罗马时代曾予以细分,西边叫日尔曼尼亚,东边叫哥特亚(Gothia),就是哥特人的地方,此图显示258-260年帝国北疆—从莱茵边防到多瑙边防—全线感受压力,外敌深入高卢,甚至闯入意大利半岛者,潘诺尼亚省也遭洗劫。

外族入侵图

接下来这幅“三世纪的危机”外族入侵图则标示达契亚已弃守。谁将之弃守?就是结束“三世纪的危机”的奥勒良,为了统一帝国,兵团不敷应用,唯有把疆土缩水。至五世纪初,西罗马的政府将不列颠的军团也撤走了,叫当地人自己搞定,于是罗马的不列颠尼亚省就蜕变为从大陆入侵的盎格鲁萨克森人之地,这是后话。

弃守的达契亚之地后来成为罗马尼亚的前身

现在让我们回到“三世纪的危机”:因哥特人南侵,凸出于多瑙北岸的达契亚省无险可守,271年奥勒良将罗马兵团撤出达契亚,弃守的达契亚之地后来成为罗马尼亚的前身,今天罗马尼亚人还认为自己是罗马人的后代。这顶怪,因为他们在古代消失了以后,到了公元10世纪后又重新冒出来,不知道中间跑到哪里去了?

幅员辽阔

奥勒良和哥特战争中阵亡的皇帝狄锡乌斯同一出生地:锡尔米翁。他下令弃守达契亚,也是他在273年灭掉帕密拉帝国,帕密拉可以说是后来阿拉伯人崛起的预报,后来由穆罕默德统一的阿拉伯人就将罗马帝国吃掉一大半,整个东部省份到北非,显示阿拉伯人已在崛起中,但三世纪时还是被压了下去。奥勒良于273年灭掉高卢帝国,罗马帝国重归一统,但是中枢仍不稳定,帝国的中兴有待戴克理先和君士坦丁。中兴之主戴克理先诞生于巴尔干的达尔马提亚省,他解决“三世纪的危机”之方就是实施四帝制度,在“天无二日”的一元化领导的中国很难想象。罗马对并帝制则乐此不疲,戴克理先的版本却非四帝并肩,乃是两个奥古斯都、两个凯撒,天上有两个太阳、两个月亮,这四位皇帝皆出生在多瑙边防区,而且有达契亚血统者,可谓多瑙集团的成型。戴克理先实施四帝共治制,与“三世纪的危机”时代三个分裂政权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帝国幅员过于广大,必须实施国防分工。

君士坦提乌斯

这幅地图中显示君士坦丁的爸爸君士坦提乌斯(Marcus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的防地高卢与不列颠尼亚。他是统治意大利、北非与伊比利亚的西部奥古斯都手下的副帝。图中亦显示巴尔干与多瑙边防区归戴克理先的副帝治理,戴克理先本人则任东部的奥古斯都,统治亚洲省份与埃及,仍是针对劲敌萨珊帝国。这是大家约定,不是搞分裂。罗马的皇帝和我们中国皇帝不一样,他更像是公务员,往往不是父传子。有时候自己的同事年纪比较小几岁,把他过继过来当继承人,或与他结成姻亲,继承人多半是手下最得力的一员大将。

到了308年四帝制度已经发生裂痕,戴克理先退休之后下面的人就干起来了。结果戴克理先把他们统统招至卡尔农屯,就是我刚刚讲的那个多瑙边防要寨,举行四帝会议,因为四帝皆出自多瑙集团,可谓从四方回到老根据地,商榷如何妥善地平分天下。君士坦提乌斯出生于“上穆细亚”下辖的达尔丹尼亚省,出身于奥勒良皇帝的亲兵。

君士坦丁大帝

下面这幅图像是君士坦丁大帝(Flavius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 Augustus):君士坦丁诞生于原达契亚弃守后迁移至多瑙河南的“达契亚”,原达契亚已经没有了,迁到河南之后保留原来的省名,城镇叫尼希,在今天的塞尔维亚。轮到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罗马帝国以后,政权归于一,结果还是把帝国分成四大行政区块(各下辖众多的道与省),不同之处是分封自己的皇子统治这四个大区,每位配备一名辅佐,曰“禁卫长”(praetorianprefect),官衔与旧的御林军统领同。一直到戴克理先,很多皇上是被禁军的头子干掉的,是戴克理先将禁军的地位压下去,到君士坦丁,索性将禁卫长文职化然后外放,仿如行台主任那般。

四大禁卫长行台图

在这一幅四大禁卫长行台图中我看出一个苗头,由多瑙边防区笼罩的那一个曰“伊里利孔姆行台”(PraefecturaIllyricum),怎么会用这个名称?此名称本于落后的伊里利亚(Illyria),约现在的阿尔巴尼亚,它曾是古典时代希腊的后巷,当希腊化无远弗届时,它却从未受希腊化,其蛮荒程度可知。这个行台的辖地却包括文化故都雅典,以及科林斯、斯巴达等名城,一直延伸到克里特岛。这个古典文化中心区怎会用一个边陲地名涵盖?我作一比喻,如果汉朝设立一个大行台囊括三辅京畿地带,却是用“朔方”来命名,我们就说朔方的重要性已压倒了长安。

多瑙边防

至于这一张地图,你们可看出多瑙边防上用黑点标示的碉堡和用桃红色标示的敌方的密集度。图中的东方边防问题并不大,这一片桃红是亚尔美尼亚,它是一个王国、并非蛮夷,而且是缓冲国,从奥古斯都开始与安息帝国约定,由后者命名一名安息王室出任国王,但需经罗马认可,萨珊帝国代安息而兴后此处就紧张起来,不过两国大国之间一般维持势力平衡。西边的桃红三角则是阿勒曼尼人,处于今天德法之间,没形成哥特人那般的气候。多瑙河北一连串桃红色区块,在地图上说他们是附庸,罗马强势的时候(或对他们提供岁币时)就是提供边防的外劳,罗马衰弱的时候就变成边患。

君士坦丁大帝的三个儿子

这幅图是君士坦丁的继承人之一、他的第三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他的名字是四名复合的(FlaviusJulius Constantius Augustus),居第一位的是“弗拉维乌斯”,和被他取代的两位兄弟一般。他们的爸爸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也是以“弗拉维乌斯”为首,此命名传统实始自祖父君士坦提乌斯,其名中第二字为“弗拉维乌斯”,此后它变成类似我国用来恩赐“国姓爷”的荣名,君士坦丁集团及其后的罗马领导层的精英名字皆含此荣名。

叛教者尤利安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之继承人是他的堂弟、为基督教徒诟病的“叛教者尤利安”(Julianthe Apostate),他的全名中亦少不了“弗拉维乌斯”这个首名(FlaviusClaudius Iulianus Augustus)。

弗拉维乌斯·约维安

他挥师远征萨珊帝国,作战阵亡,部将约维安(FlaviusIovianus Augustus)在战地被行伍拥立为帝。按理说君士坦丁皇朝已断了,但该新帝的名字仍由“弗拉维乌斯”居首。

华伦丁尼恩一世

他的继位者为华伦丁尼恩一世(FlaviusValentinianus Augustus),其皇朝遂名为华伦丁尼恩皇朝。华伦丁尼恩一世出生在潘诺尼亚南部今克罗埃西亚的一个伊里利亚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君士坦丁大帝的部下。即位后,为了分担治理帝国的包袱,他又设置了一个并帝,由弟弟华伦斯(FlaviusJulius Valens Augustus)出任东部皇帝。

花伦斯战死

他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死于阿德里安堡战役的皇帝,是被哥特人杀死的第二位皇帝。你看他们两兄弟的名字亦以“弗拉维乌斯”开头,他们的父亲已经参加了君士坦丁集团,因此给他们起了这个集团成员的身份证式的人名。

杀死华伦斯的西哥特人,是被匈人赶入罗马帝国境内的,匈人可能是北匈奴之后,被汉朝打败辗转迁入欧洲。我的第2卷第19章就称匈奴是“古代世界的殡葬师”,古代四大帝国中有三个是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毁掉,剩下的萨珊波斯则灭于阿拉伯征服。西哥特人越过多瑙河南下避难,东罗马允许,却各怀鬼胎,触发了阿德里安堡战役,东帝华伦斯战死,他治理西部的两位侄儿—两位又都是“弗拉维乌斯”—亦相继去世,华伦丁尼恩皇朝就此没有了传人,他俩父亲的一个旧部下讨平西罗马的篡位者,继位为狄奥多西一世(FlaviusTheodosius Augustus),成为君临统一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出生于西班牙,出生地不是多瑙河流域,但是他名字之首又加了“弗拉维乌斯”。他的生涯和出生地却不相关,他从穆细亚督军(dux)晋升到伊里利孔姆的将军(magistermilitum of Illyricum),此职如果后面没有专属的地望,就是全国的兵马大元帅。后来他在锡尔米翁登基,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多瑙边防重镇,风水之旺,再次成为龙兴之地。

狄奥多西死后两子分掌东西帝国

狄奥多西一世临终时又将帝国分成东西两部,给两个儿子统治,这是国防分工。东帝是阿卡迪乌斯(FlaviusArcadius Augustus),西帝是贺诺里乌斯(FlaviusHonorius Augustus),他们两个名字前又冠以“弗拉维乌斯”,我用红色标出来。他们的爸爸狄奥多西曾招安哥特入侵者,这股哥特人后来流窜了多年,到最后流窜到法国南部,最后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其后另外一股哥特人填入了他们的空档,被称为“东哥特人”,为了方便,史家称前者为“西哥特人”。狄奥多西一世招安了杀死前任皇帝的西哥特人、将他们安置在多瑙河口。此举开创了一个恶例,即在境内纳入自主的“蛮族”战斗团,以前的蛮兵是俘虏,或者投效,没有整个部族连带自己的国王进驻者,它植入了中国“五胡乱华”般的祸胎。

阿拉力克蹂躏希腊半岛

狄奥多西驾崩以后,哥特人复叛,出现了一个英雄阿拉力克(Alaric)。此前发生过一场狄奥多西攻击西罗马篡位者的冷河战役,他已经立功,他的部队被利用打头阵,伤亡惨重却无镐赏。狄奥多西死后,阿拉力克遂称兵作乱,南下蹂躏了希腊半岛。东帝阿卡迪乌斯唯有封其为伊里利孔姆将军。

公元400时东西两罗马间恍如被插入一把锲子

你看这个图,不是我绘制的,制图的人也显示出公元400时东西两罗马间恍如被插入一把锲子,插入之处正是伊里利孔姆,现在落在哥特人手里了。阿拉力克并没有灭亡罗马之心,他想打入罗马统治阶层的核心,求当兵马大元帅一职,他说我有自己的部队,我是替你们效劳的。东罗马说不可能,因为它刚刚清算掉一个“蛮夷”背景的东方行台禁卫长(即FlaviusRufinus),首都有反“蛮夷”的情绪。阿拉力克遂往西边去发展。西罗马有自己的兵马大元帅,也具“蛮夷”背景,他就是斯梯里科,后者有力几乎剿灭了阿拉力克。

洗劫罗马城

斯梯里科后来被诛杀,阿拉力克就流窜入意大利半岛,说你们的兵马大元帅既然有缺,我来当好了,结果也没有成功,他就三次围困罗马,前面两次是施压,第三次就洗劫了,却是最有礼貌的洗劫,他先将妇女集中起来到教堂里面保护,但是还是发生奸淫事件,因为手下的匈人雇佣兵失控。阿拉力克搞砸了,终于没能如愿在名字前加上“弗拉维乌斯”。他死后,西哥特人就流窜到高卢去了。

斯梯里科

现在讲他的前对手斯梯里科(FlaviusStilicho),你看他的名字,这个不是复合名,是一姓一名,其名又是“弗拉维乌斯”,很明显是赐御名,如中国的赐国姓。你是“蛮族”,你现在我们集团里出任兵马大元帅,必须配上这枚显赫的名徽!斯梯里科是西罗马之初第一任兵马大元帅,他曾是狄奥多西一世的部下,而且成为皇帝的侄女婿。因为狄奥多西死前把帝国分为东西,任命斯梯里科为西部的兵马大元帅兼摄政,开创了军事强人辅佐弱小国君的局面,终西罗马一世都是这个局面。兵马大元帅一般都是“蛮族”出生,斯梯里科出生地不详,他的母亲是罗马贵族,父亲是汪达尔人。方才地图上不是显示了嘛,汪达尔人就在马尔可曼尼人和夸狄人背后的更北方,应该是哥特的别种,就是广义的哥特人,我用这个名词来泛称东日尔曼人。斯梯里科这个哥特别种加入了罗马一方的多瑙集团,可以在名字里加了“弗拉维乌斯”察知。

伊里利孔姆被分成两半

此图显示伊里利孔姆被东西帝国中分成两半,但是这个地方是兵源,猛将强兵都出在此,斯梯里科说我的兵源不足,必须夺取另一半,甚至不惜动武,当然没有成功,他有这个动机,遂勾结前对手阿拉力克,后者驻扎在伊庇鲁斯,正在东半部,这个成为被诛杀的罪名之一。

未能阻挡“蛮族”入侵

另一个罪名与此连扣,那就是未能阻挡“蛮族”入侵,406年,阿兰人、汪达尔人、苏维汇人似乎亦为匈人所迫、蜂拥进入高卢。他们沿多瑙河以北闯入西欧,西罗马的边防比较薄弱,乃因为前面提到的东罗马讨伐西罗马篡位者(也是一位“弗拉维乌斯”!)的冷河战役,据说是消灭了很大一部分西罗马的武装力量。面临“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莱茵兵团以中央无能,遂拥自己的将军当皇帝搞独立。

君士坦提乌斯

斯梯里科被控误国,伏诛以后,西罗马出现第二位柱国大将军君士坦提乌斯(FlaviusConstantius Augustus),他多次击败叛乱、拯救了罗马,他娶了皇妹,成为贺诺里乌斯的并帝,是为君士坦提乌斯三世,在位仅七个月。君士坦提乌斯是斯梯里科一派,他出生地与君士坦丁大帝同点,就是塞尔维亚境内的尼希,他又是一位“弗拉维乌斯”!

华伦丁尼恩三世

他的儿子就是下任的皇帝华伦丁尼恩三世(FlaviusPlacidius Valentinianus Augustus),延续了所谓的狄奥多西皇朝,他的名字其实综合了父母双方的传承,“弗拉维乌斯”则来自父方。他前期由母后摄政,后期由第三任兵马大元帅辅佐:埃提乌斯。后者最后为他解决了匈人大患,把阿提拉击败,功成以后反而在作汇报时被皇帝手刃。华伦丁尼恩三世可能觉得被他控制得太久了,如今兔死狗烹。

埃提乌斯

现在介绍这位国之梁柱埃提乌斯(FlaviusAetius),你看他的名字,又是一位“弗拉维乌斯”!他在风雨飘摇中力挽狂澜,在历史上最有名之举就是联合西方诸“蛮族”王国,击败阿提拉的匈人大军于沙隆战役(451)。他出生于多瑙边防的下穆细亚省,虽然他任官在西方,出生地还是穆细亚,乃有哥特人背景的罗马将军,母亲是意大利贵妇,与斯梯里科酷似,赐御名的“弗拉维乌斯”似乎在不断自我克隆。埃提乌斯乃西罗马帝国第三位柱国大将军,就是拯救国家于匈人的卫国杆城。

北方大帝国

下面此图显示了多瑙防线承担的是重头戏,因为从亚洲来的匈人统一了多瑙河北岸的哥特边患,组成了一个北方大帝国,罗马的哥特边患如果从“三世纪的危机”开始讲,至此时已经有两百年左右,如今亚洲来了个统治集团能够把此边患统一起来,就变成了国家。如果这个国家存活到今天,欧洲历史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如今有个来自亚洲的征服王朝,统一了罗马帝国北疆的化外,不是南疆,南疆是撒哈拉沙漠。该帝国的重心在哪里?就是今天的匈牙利。当然,到今天还有人误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代,其实不是,语系都不一样。

进击的匈人

匈人盘踞在罗马的多瑙河北疆,并且并吞了潘诺尼亚的一部分。现在回头讲匈人还没有被击败以前。

匈人突破多瑙防线

在447那一年,他们突破了多瑙防线,直接威胁到东罗马帝都。西罗马表面上好像没事,刚才我提到那位埃提乌斯,他和匈人的交情很好,在匈奴阵营里面当人质呆过。后来,阿提拉在对东罗马敲竹杠之余,欲西进高卢,我想他的动机可能想统一整个罗马帝国北方的“蛮夷”诸邦,从东到西,形成一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大帝国,这直接威胁到西罗马,才会有沙隆战役,这场胜仗算是西罗马的迴光返照。

华伦丁尼恩三世被手下佩特罗尼乌斯(FlaviusAnicius Petronius Maximus Augustus)所弑,后者当了两个半月,名字前面还是配了一个“弗拉维乌斯”。

日落西山的西罗马

照理说改朝换代了,但取代篡位者的是另一个“弗拉维乌斯”:阿维图斯(MarcusMaecilius Flavius Avitus)。把阿维图斯干掉的是更下一个“弗拉维乌斯”:马约里安(FlaviusJulius Valerius Majorianus),他是西罗马末世稍有作为的皇帝,以后多为兵马大元帅的傀儡,而这位不服帖的马约里安正是被他的兵马大元帅所弑。

接下来的西罗马弥留期是两位“弗拉维乌斯”的天下。

弑君的兵马大元帅李希梅尔(FlaviusRecimer),乃埃提乌斯的旧部,他慑于“蛮族”不能出任皇帝的规则,满足于操纵一连串的傀儡皇帝。他的出身很显赫,爸爸是苏维汇国王,母亲是西哥特公主,两个王族的血统都有。这些王国目前都坐落在帝国西部,这些族群还未大迁徙前的原乡在东欧,即多瑙河朝上更北之地。李希梅尔去世后,他的外甥弗拉维乌斯·恭多巴得(FlaviusGondobadus)继任,在竖立一位傀儡皇帝后,就弃职不干了,因为他爸爸勃艮第国王驾崩,他回去争夺王位,此时西罗马已成只剩中央省的小朝廷,觉得再干下去没奔头。

日落西山的西罗马

被他们舅甥俩竖立的皇帝中又有两位“弗拉维乌斯”:利比乌斯‧塞维鲁(Flavius Libius SeverusSerpentius)与格利且里烏斯(Flavius Glycerius Augustus)。另有两位名字中不具此名徽的,亦无图像,故不列于此。格利且里烏斯被名义上仍属于“西罗马”的达尔马提亚省的总督尼波斯(Flavius Iulius Nepos Augustus)推翻了,尼波斯成为西罗马倒数第二位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戴皇冠的“弗拉维乌斯”。

欧瑞斯忒

推翻他的是西罗马最后一位名冠“弗拉维乌斯”的兵马大元帅:欧瑞斯忒(FlaviusOrestes),他自己没称帝,却把自己的儿子罗穆路斯‧小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加冕为皇帝,是为西罗马末帝。末帝收场的名号居然是罗马共和国奠基者和帝国创建人两者名字的合并,真是莫大的讽刺!

末帝父欧瑞斯忒出生于潘诺尼亚贵族家庭,他的故乡割让给匈人之后,他凭才能或关系升为阿提拉的秘书。匈人帝国瓦解后,他另谋出路,就前往西罗马中央去发展。他不可能空手南下发展,他一定有自己的部队,因为当时不管东西罗马,大部分武装是依靠这些番邦盟友。欧瑞斯忒从一个中央跳槽到另外一个中央后,重施兵马大元帅剋死皇帝的故技,推翻了内波斯。

归还皇冠

但欧瑞斯忒的父子档又被前匈奴王庭的残余分子、也南下西罗马中央任职的奥多亚塞(FlaviusOdoacer)推翻。政变后,他说我们西部不要有皇帝了,我当意大利国王算了,把西罗马的皇冠权杖遣送给东罗马皇帝,于是476成为西罗马的寿终年。奥多亚塞变成了一个终结游戏(end-game)的“弗拉维乌斯”。

耐人寻味者:奥多亚塞是阿提拉的重臣埃狄可(Edeko)之子,他的爸爸很可能在阿提拉王庭时代就是欧瑞斯忒一家的政敌,也等于把已覆灭的匈人王廷里的倾轧转移至西罗马中央处继续。更有甚者:阿提拉的匈人王国其实是一群来自亚洲的征服者把罗马长达两百多年的多瑙边患哥特人组织起来的政权,匈人帝国的官用语是哥特语,连“阿提拉”都是哥特名,因为他的亚洲原名没有欧洲人懂得如何发音。

西罗马的末年

反讽的是,当匈人帝国还健在时,为了防止人员流失,暂时把“日尔曼民族大迁徙”止住了,罗马自从406年那一次大迁徙潮后就未蒙过移民潮大灾,阿提拉为了统一北方的那次(失败的)西征军事行动不算。如今可好,匈人政权这道水坝崩塌了,山北的日尔曼族群纷纷南下争夺地盘,但舞台却是西罗马剩下的中央省,结果也把它搞垮。我们必须修改旧世界史的判决辞:匈人来临欧洲在初期确实触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但后期却成为防堵这股移民潮的最有力的堤防。匈人帝国瓦解,西罗马也跟着灭亡,它们成了同命鸳鸯。历史的确不能简单化(敌我、黑白、野蛮与文明)地去理解。

“弗拉维乌斯”

现在这一张投影片,上面是还能照常营业的东罗马统治阶层里的“弗拉维乌斯”。这份名单—即使它只限于最高层而不包括中级公务员—也是不完整的。你们看,所有东罗马皇帝的名字也都是以“弗拉维乌斯”开头:狄奥多西二世(Flavius TheodosiusIunior Augustus)、马尔西安(Flavius Marcianus Augustus)、利奥一世(Flavius Valerius LeoAugustus)、利奥二世(Flavius Leo IuniorAugustus)、芝諾(FlaviusZeno Augustus)、巴西利斯庫斯(Flavius Basiliscus Augustus),最后的一位是芝诺失势该年被他夺位,芝诺在476年复辟,正是西罗马寿终年。芝诺复辟后的皇位继承者一律以“弗拉维乌斯”命名,包括整个查士丁尼皇朝(连查士丁尼大帝本人和他的中兴名将贝利撒里乌斯在内),继续包含把东罗马转变为“拜占庭”的希拉克略皇朝整体,此后才淡出。据统计,共有32位名曰“弗拉维乌斯”的罗马皇帝。这份名单上的兵马大元帅、帝国执政和将军只是抽样性的,中级公务员就更不上榜了。因此,“弗拉维乌斯”可谓是一个时代辨识码。

处于匈人势力下之东日耳曼族群

回到西罗马的“善后”。哥特人终于在意大利建国,建国者仍然是匈人帝国瓦解后的残余份子,但和上次把西罗马中央搞垮的那伙稍有不同,他们不是前领导核心而是前属民。在今匈牙利,处于匈人势力下之东日耳曼族群包括革丕德人与东哥特人。你们看:这幅公元417年的地图上,这些族群正好被一北一南地夹在卡尔农屯和锡尔米翁之间,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奥理略那个时代的原点。这两个地名,我觉得也是时代辨识码,在我今天讨论的“罗马帝国晚期”这个时段频频出现,后来就不再听闻了,好比中国史上的寿春、江陵等地常见于魏晋南北朝史,后来就淡出了。

东哥特王子狄奥多力克

革丕德人于454年带头造反,推翻了匈人的统治,是年,东哥特王子狄奥多力克(Theodoric)诞生于潘诺尼亚的卡尔农屯近邻。他从10岁开始被送往东罗马当人质,如罗马人一般长大。473年他回去继承父亲的王位,并将族群搬迁至下穆细亚,并吞了色雷斯的东哥特人。这位把名字拉丁化为“弗拉维乌斯‧狄奥多力库斯”(Flavius Theodoricus)的豪杰凭此本钱打入东罗马中枢,成为兵马大元帅、帝国执政、晋罗马勋贵(Patrician)。488年,他受芝诺帝命收复叛离的意大利,功成后却在此割地为王。这位最后的多瑙背景的竞逐者完成了往“后罗马”的过渡。

收买人心的进城式

手刃对手

狄奥多力克进入意大利、屡败奥多亚塞后,于593年在拉温纳(Ravenna)摆鸿门宴,宴请对手赴宴,在席间手刃之。他在意大利建立“东哥特王国”,这位继奥多亚塞后的“弗拉维乌斯”才是真正成功的“变换游戏者”(game-changer)。

东哥特王国

古罗马没有了。原西罗马之地如今是东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苏维汇王国、勃艮第王国、法兰克王国,还有汪达人到北非去建立的王国,现在我们很难想象北非有个德国。如果没有被匈人驱赶的话,东哥特人会在今天的乌克兰,即前苏联境内建立一个德国。

西地中海众哥特国大联盟的梦想

狄奥多力克在驾崩前,曾试图建立一个西地中海众哥特国大联盟的梦想,而且他们不止是出身同一类族群,信仰也是同一个,就是基督教的阿里乌斯教派,被罗马宗基督教视为异端。大王的梦想没成真,这些王国逐一被消灭,先是被东罗马、然后是被法兰克人,在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最后灭于穆斯林。结果哥特人与古罗马同归于尽,谁继承罗马?是法兰克人,他们是西日尔曼人而非东日尔曼人,而且他们最后皈依了罗马宗的基督教,政治上正确,否则的话东哥特人已经占据了意大利本土,理应成为罗马的继承人,如今反而是原居莱茵河彼岸的法兰克人当了新西欧的开创者。

我的“多瑙集团”一词是仿照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研究中提出的“关陇集团”,似乎还更具体落实。奥理略之世后,多瑙边防益形重要,逐渐地,帝王将相多出自该地,不少还是当地土著,至戴克理先四帝制度下的四帝皆生于此,“多瑙集团”可谓成形,其下君士坦丁一系在稳定中兴大局上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也韧始了“弗拉维乌斯”这个名徽的历史生命。罗马人的命名法有一个演变史,一代之氏(nomen)可以变成另一代之姓(cognomen),甚至变成另一代之名(praenomen),反之亦然,而且往往夹杂有母方姓氏转化过来的名。“弗拉维乌斯”原本是公元第一世纪下叶的弗拉维皇朝(Flaviandynasty)的姓,但至君士坦丁皇朝则变成御用名。由“蛮夷”入籍而攀附当权者已失血缘纽带意义,赐名变成身份的徽章。

“弗拉维乌斯”这个名徽的寿命却贯穿了君士坦丁、华伦丁尼恩、狄奥多西、利奥、查士丁尼、希拉克略诸皇朝,甚至包括一些填空档的以及篡位的;至少在古罗马的东部,它焊接了罗马至拜占廷的连续性;虽然,在西部分公司,它由开张大吉的喜剧演变为悲剧循至沦为闹剧。因此,它不象中国的刘氏、司马氏、李氏、赵氏、朱氏等是国姓,换姓就等于改朝换代,反倒象是皇帝与“高干”共享的私名,不像中国般是必须避用的圣上名讳,而是一个换汤不换药(换主席不换集团)的精英份子共用的名徽。君士坦丁大帝把其父的第二名变成自己的首名,并把它赐给所有的员工,让有机会当皇帝的候补员增加了。这种集团认同居然替罗马帝业在东部又享祚千余年奠下基础—对此安排,历史家似乎赏识不足。

塞维鲁王朝的皇帝卡拉卡拉在212年的一纸诏书将所有罗马的自由人成年男子统统变成公民,罗马的军队就开始变质。从前没有罗马公民籍的人如参军,退伍时即可获得公民籍,如今反倒无人愿意当兵,因此边防军需从边境地带的“蛮夷”中招募,武装部队大部分是这些人,连兵马大元帅都是。因此,这个结论就和从18世纪的吉朋到20世纪的布莱那一脉罗马史不一样,说古罗马是被野蛮民族灭掉,乃文明没落,野蛮主义当道云云。此偏见的根由可上溯至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贬抑,视罗马帝国的衰亡为古典文明的没落,罪在蛮夷。

但是现在有了新的说法:这些人,哥特人也好,汪达尔人也好,他们是把罗马撑到最后,甚至罗马帝室也有他们的血统,因为边防军里极大成份是招募当地的部落武装,罗马的旧部队老早已经烂掉了,到后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你不能说这边文明,那边是野蛮人。对哥特人很大的诬蔑,就是将他们变成野蛮的同义词,例如文艺复兴时代称“黑暗时代”的建筑为“哥特式”。这是最后一张了,我就讲到这里。

现场提问环节

提问:我听老师整个讲座之后,有一个感觉就是老师提供的多瑙集团的政治,主要是这些人的出生和名称的前缀,我想问一下,这个多瑙集团在古罗马帝国的中间那么重要,他们这些成员之间有没有集团意识?就像关陇集团一样,它自己认为自己是这个集团的,还是说这个名字的前缀仅仅是后面像“凯撒”这种,成为一种称谓,不能真正代表一种集团,他们之间有没有很好的纽带维系这个集团?

孙隆基:一般的权力继承方式是出在自己人圈内,我想你自己有没有集团、党、派?“关陇集团”也是陈寅恪先生发明的,不是古已有之。“弗拉维乌斯”不能说是一个至尊号,因为“凯撒”是帝号,是放在名字最后面。“弗拉维乌斯”的沿用传承往前只追溯到君士坦丁的爸爸和君士坦丁本身,他们的出生的地点都是多瑙边防区。后面有个领导的出生地是西班牙,但是他紫袍加身地是锡尔米翁。多瑙边防因为压力非常大,军队战斗力非常强、人员密集、出头机会多,该边防军挑大梁而掌控了中枢。在这个集团以外还有不列颠、高卢或者叙利亚边防,后者表面上好像要面对一个帝国(波斯),但该边防从来没有出过皇帝。在高卢称帝都是割据,除了君士坦丁,因为他爸爸被封在那里,他出生却在达契亚,爸爸也出生在多瑙边防区,在四帝分地共治时他被封在不列颠与高卢,儿子以该角落为本钱,一统天下。除了这个表面上的例外,在高卢称帝永远都是割据,我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提问:孙教授您好,我是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听了这个对我的感触很深。因为在我们上海历史教材中关于罗马史其实只有两课,一课关于罗马政治史,第二关于罗马法,而在罗马政治史的教学中,只有一个子标题叫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子标题,关于内容就那么一两句话,公元476年随着“蛮族”入侵还是什么皇帝被废除掉什么什么,中世纪就开始了。这段史迹就是盲点,考纲这块儿也不考,所以很多老师也不讲,也不去研究。我现在想了想几个问题,可能也是我们现在00后学生会问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蛮族”会进入多瑙河的防线,我是指一开始,而不是因为匈奴人的压迫。再往前,你刚才一开始说的多瑙河防御线要建立起来,建立对付那些“蛮族”南下,那些“蛮族”为什么老想进来?

孙隆基:你提476这个年份,我也有很多感触。因为476年是西罗马帝国名义上灭亡的一年,居然被当作“世界史”上古、中古的分水岭,我在台湾批阅历史研究所入学试,居然有这样写的:日耳曼(笼统地不分东西)“蛮族”兵临罗马城下,帝国就灭亡了。现在21世纪是这样看问题的:匈人帝国在阿提拉当霸主时,将手下的东日尔曼人控管住了,他怕自己的兵源丧失,不准你流窜。在匈人帝国未建立前,这些“蛮族”就往西、往南流窜,阿提拉时代的匈人帝国的官方用语是哥特语,“阿提拉”本身是哥特语,他的亚洲名字欧洲人不懂得怎么发音,他的朝廷里面很多重臣也是东日尔曼人,与罗马充实多瑙边防的是同一类人,罗马连潘诺尼亚省一部分都割了给匈人帝国。后来匈人帝国完结了,它中枢里的那些东日尔曼人跑到罗马中枢任官甚至当皇帝。

西罗马的收场可以打个比喻。在俄国十月革命时,列宁曾讽刺俄国社会主义的右翼,说他们格于俄国革命必先经历资产阶级革命的教条,在俄国资产阶级已无力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的情形下,他们却用自身去顶替资产阶级,组织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府。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说:当西罗马中枢已经烂掉时,这些“蛮夷”就扮演罗马人,将帝国的寿命延到了公元476年,方才说:这出戏实在演不下去了,我们收摊吧!这些“罗马人”都出自帝国边疆—尤其是多瑙河边疆,很难分敌我,他们是“蛮夷”,同时也是帝国的兵源和栋梁,到帝国的末期,他们其实是两边跑。

提问:早期的这些“蛮族”人入侵,到底为什么过来?

孙隆基:文明地带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比较高,今天也是这个情形,边缘地区比较贫困,移民到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不对?而且你说更古一点,像古代文明,埃及的新王国和小亚细亚的赫梯帝国,经历导致青铜时代总崩溃的“海民大侵袭”,乃由于西地中海的穷人侵袭到东地中海,从前隔阂不通,如今你们文明地带把交通搞发达了,进军也很便利,那些比较穷的地区的人就涌进来。中国对北疆也是,他们需要中国的物资嘛,尤其粮食、铁,尤其是丝绸,他们都需要,要么就用武力敲竹杠,打不过就用草原物资例如马来跟你换。罗马各边防都面临防堵“蛮族”问题,多瑙河一带则特别吃紧,哥特人患边两百多年,罗马是守住了,没想到匈人来到此地一推,像玩撞球,一个球撞另外一个。如果东日尔曼人不迁徙的话,现在的俄国应该是德国才对,今日德国是西向位移了。有一支汪达尔人甚至跨到北非去了,从北非再去洗劫罗马,他们在455年从海上登陆攻入罗马城。那次洗劫也不是要灭掉罗马,前述阿拉力克410年那次洗劫是向中央求官,汪达尔人455年的洗劫是汪达尔国王未来的媳妇被罗马篡位者抢走了,因此是抢亲性质,动机仍然是希望成为罗马的皇亲国戚,进入帝国中枢。

但是历史上写他们是野蛮人想毁掉罗马文明,现在要换个角度看了。476年为什么被当作分水岭?因为它是西欧列国的起点吗?我第2卷里面说:西欧列国的起点也不在这个年份,应该在查理曼帝国瓦解之后的世代,用476年替世界史划分上古和中古就更荒唐了,这完全是西方中心论。我整个讲演的重点就是罗马帝国从一个城邦开始,分段发展到了全地中海时期,达到鼎盛。待至其最末阶段,则萎缩为多瑙期,虽然该时还包括亚洲埃及一带,但是重头戏都在巴尔干上方,帝王将相都出在多瑙边防,最后的国力皆集中在此,最后保住的也是这个角落,就变成拜占庭了。

提问:很多的帝王都是在多瑙河那几个地方,比如在锡尔米翁登基,登基以后是不是主要政治活动都在多瑙地区,而不回罗马?

孙隆基:没有,有的还和萨珊波斯帝国作战,最后定都也在能兼顾多瑙边防和萨珊边防的君士坦丁堡。只是说它的权力基础在多瑙集团,它的兵团到处走,哪里有难就去那里,好像救火队一样,但是也有北非或者西班牙出身的将军之类的,他们在锡尔米翁紫袍加身了,将相也不完全都是哥特人,也可能出生在意大利,只是参加了伊里利亚或多瑙军团,在此谋生涯。甚至在西部帝国,后期的首都也不在罗马而是米兰和拉温那。

提问:最后一个小问题,西罗马帝国弥留之际皇帝的金币,如果新皇帝出来用新金币的话,是不是会用新货币?如果换的话,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

孙隆基:收得回来就融掉再铸,收不回来的话,反正它还是有金的价值嘛。罗马弥留时期有两个皇帝没有币,也没有像,因此我的PPT上没有列上去。该两位正好是名字中没有“弗拉维乌斯”荣名的。

提问:老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导致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孙隆基:有本专书专门收集了四百多种说法,古罗马的逝去是一个转型而已,好像人生由一个阶段进至另一阶段。但是以前有很多说法,有人说罗马的衰亡是由于人种退化,一百多年前优生学盛行,故有此一说。有的人说银矿衰竭、经济崩溃。还有帝国幅员庞大,它是从英格兰一直到叙利亚,从黑海到摩洛哥,今天这个空间内该有多少国家?它能够维持那么久已经不错了,但是很难找到一个原因。或许说是社会变迁吧,客观环境改变了,旧的制度不适应了。还有就是一些新兴的族群崛起,像哥特人涌现在多瑙边防,在“三世纪的危机”爆发的前期开始,到建立东哥特王国,也磨蹭了近二百七十年,阿拉伯人的势力潜伏在东南端也很久了,在“三世纪的危机”时建立帕密拉帝国,那是由穆罕默德启发的阿拉伯征服的先声、预告,等于说这个角落的阿拉伯人已经在崛起中。按理说罗马共和国时期这些新生事物还没出现,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北方的“蛮夷”是凯尔特人,今天则只残存在爱尔兰和威尔斯等地。汤因比说:凯尔特人的曝光太早了,他们的上升碰上罗马上升期,就被罗马灭掉。灭掉这个空间就被日尔曼人填进去,变成新的边患,当然日尔曼人一直在患边,没想到后面来着个匈人,从后一推就形成雪崩效应。

我们要问了,为什么东罗马守住,西罗马没有守住?两个罗马其实是同一国的两个部分,应该说一国两区同制,既然同样的体制,怎么这边守不住,东边却撑到1453,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前夜?当然历史学家要绞尽脑汁了,但是我想用这个话来解释,最后罗马就集中在巴尔干的这个角落,人才最集中、兵源最牢靠,它最后守住的就是那块儿,西边它不管了,我们没办法搞定,你自己搞定它。西边变成今天西欧诸国的前身,就是西欧日尔曼和罗曼语诸国家,东南角阿拉伯人兴起就是变成伊斯兰世界了。到了拜占庭,游戏已变换,待保加利亚出现的时候,已经在多瑙河之南建国,拜占庭能够守住的就是色雷斯嘛,这是后话了。

历史是一条长河,一直流下来,要加分段,重要的是抓了一条主线。我不是专攻罗马史,乃是从世界史的角度阐述问题,希望专治罗马史的同仁能研究这个题目。因为我看的二手资料似乎没有人指出有“多瑙集团”,只有提起“三世纪的危机”时,罗马帝国仰赖伊里利亚兵团,君士坦提乌斯是出身在伊里利亚兵团,没有讲君士坦丁大帝后面那段持续性的中兴,他设立的“同名俱乐部”一直延续到拜占庭前期,连查士丁尼和赫拉克略皇朝都在反映“多瑙集团”的余晖,好像没有人提过。

责任编辑人:冯婧 PN041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