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文房四宝”:“一两徽墨一两金”有何说法?

2018-07-28 15:45 凤凰网文化
  • T大

书接上回。介绍过“文房魁首”的笔,本次剧透的主角轮到了在文房四宝中位列第二的“墨”。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墨的滋养。它成就了颜筋柳骨,也成就了颠张醉素;它伴过王侯将相,也入过寻常百姓家。一纸淋漓墨色,氤氲着中华文明绵长的血脉与呼吸。

网络图片

相传,最早的制墨家是西周时期的邢夷。据考证,秦以前皆用天然石墨,秦以后才出现人工造墨。唐代政府设官置厂,专事造墨,可见对制墨业的重视。但真正使墨与制墨工艺走向巅峰的,是肇始不晚于南唐,兴盛于宋、明、清三代的徽墨。

重质量也重“颜值”的徽墨

徽墨主要有油烟、松烟、漆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种类。其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点如漆”,素有“徽墨既出,余者皆废”的美誉,因此,徽墨几乎成了文房四宝中“墨”的代名词。

一两徽墨一两金

本次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期间,营员们将探访位于安徽绩溪的胡开文墨厂和良才墨业,近距离品味古徽州文化的深厚积淀,感受一代代墨工们默默守护着的千年制墨古法,体验徽墨技艺的精妙之处与价值魅力。

第二站——墨

安徽绩溪胡开文墨厂·良才墨业

相传,安史之乱期间,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难到歙(shè)州(辖歙县、黟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六县)定居。父子俩重操旧业,以黄山古松为原料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南唐后主李煜极为推重奚氏墨,赐奚氏一家国姓“李”,歙州李墨自此名满天下。宋徽宗时期,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自此,徽墨之名便相沿至今。一代代墨工匠人们精益求精,到了明清两代,徽墨更是伴随着徽商们的脚步走遍了大江南北,“名家迭起,店号布及全国数十市镇(《绩溪县志》)”。 

待加工的墨坯

高档墨描金采用真金粉

压制墨块的墨模

徽墨老字号“胡开文”创自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始创人胡天柱是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本次体验营期间,营员们的目的地之一就是胡开文老店的后身之一——绩溪胡开文墨厂。本次体验营特意请到了绩溪胡开文墨厂厂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汪爱军先生为营员们讲解和介绍。大家不仅能够近距离欣赏制墨工匠们的精妙技艺,更能上阵小试身手,亲身体验手工制墨,品味这门古老工艺传承中的甘与苦。

刚压好的墨块

古法制墨包括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装潢等工序,每道工艺流程都需要墨工们严格按照千年传承下来的技艺手工完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墨锭质地不良。

制好墨需“轻胶十万杵”

翻打墨团所使用的锤子

经典好墨“乌玉”

围绕着“墨”主题,营员们到访的另外一站是同样位于绩溪的良才墨业。创始人冯良才先生是著名徽墨制作专家,他秉承和弘扬清代制墨名家曹素功的传统工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营员们将在冯良才先生的指导和讲解下,观看徽墨制作工序并亲自动手制墨,感受古法制墨与现代工艺的巧妙融合。

朱砂墨

徽墨的名字大有讲究

晾晒好的墨块

灯火摇曳的古法点烟室

待捶打的墨团

现代制墨点烟车间

什么是“药墨”和“茶墨”?北宋文豪苏轼为什么辛苦制墨不成、反而差点烧了房子?徽墨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什么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古法制墨与现代工艺是否有高下之分?有便捷的墨汁,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麻烦”的墨锭?究竟本次体验营能不能够为营员们带来满意的答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海峡两岸文化体验营,微信号:daxueshengtiyanying

责任编辑人:游海洪 PN135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